「阿爸,走路要腳拉高唷(台語) !」一位白髮蒼蒼的老爺爺,正緩慢地一步一步走,旁邊的媳婦卻沒有扶著他,只是要他拄著枴杖自己走。老爺爺是錸德創辦人葉進泰,今年高齡89歲,而身旁的媳婦楊慰芬是錸德文教基金會執行長,也是日照中心錸工場執行長,她回頭對記者說,「其實正因為我沒有去扶他,他練習成效愈來愈好,很難想像上個月他還坐在輪椅上,這個月已經可以自己行走了!」
打造溫馨托老所,不剝奪自理能力,找到生活樂趣
當家中的老人出現失智或失能的狀況,子女都會覺得很頭痛,不知道該如何處理。如果讓他們獨自在家,不知道會做出什麼危險的事情;有些兒女因為要工作,考慮把失智或失能的父母送去安養中心,卻往往面臨老人家以為兒女要遺棄他,「這些問題,其實公司的同仁都遭遇過,這也讓我們想到,台灣的老人問題已經愈來愈嚴重了!」楊慰芬說。
錸德員工平均年齡40多歲,有些人曾表示,要辭職回家照顧父母,有些人因為擔心家中父母而心不在焉,這種蠟燭兩頭燒的狀況時有所聞,楊慰芬開始研究失智失能老人所需要的照護究竟是什麼?要怎樣才能幫助公司同仁?她到日本和歐洲考察後,發現日本的「夢之湖日照中心」,和她理想中的照護機構最吻合。
日本夢之湖日照中心,門口就張貼著「減法照護宣言」,強調「絕對不剝奪您可以自理的能力」,這讓楊慰芬感到很好奇,與我們認知的照護老人要「無微不至」的理念大不同;她又看到在夢之湖的老人,有許多人自己走路、自己拿餐盤裝菜,照護員只是在旁看著,並不幫他們做這些事,很難想像這些老人原本都是失能或失智,現在卻可以自己行動。
日本夢之湖創辦人對楊慰芬說,他不願意養護機構看起來狹小陰暗、老人們總是臉色凝重,因此決定打造一家溫馨舒適的托老所,就類似幼兒托育中心,讓老人恢復自主生活能力,找到生活樂趣,甚至可挖掘出隱藏的潛力,重點是讓老人覺得自己仍然有用。
楊慰芬希望將這種模式引進台灣,雙方談了數個月之後,夢之湖決定來台灣與錸德文教基金會合作,這是夢之湖第一次授權給海外業者。
楊慰芬將位於桃園龜山華亞科技園區的錸德辦公室,挪出一層樓來改造,複製日本夢之湖的經營模式與設備,「我取名為錸工場,和台語『來工廠』的發音一樣,對於70、80歲的老人來說,年輕時常去工廠工作,現在聽到來工廠,他們會覺得很親切,而不是感覺去老人養護中心,降低他們的排斥感」。
服務結合科技,照護App、奈米浴缸,貼心實用
錸工場的第一位客人就是錸德創辦人葉進泰,「公公63歲就曾中風,那時我們請外傭照顧,幫忙餵飯、推輪椅,但長期下來,他覺得吃東西愈來愈沒滋味,腳也愈來愈無法使力。」楊慰芬說。
就如托兒所般,葉進泰早上來到錸工場,照護員會問葉老先生想做什麼,進門後有一個小廚櫃,上面有很多的工作牌,有做麵包、做木工、做陶土,也可以選擇做運動,甚至是休息一下,自己選擇這一天想做哪些事情。
原本葉進泰剛去錸工場時是坐著輪椅,但照護員鼓勵老先生用一種日本的輔具,「ㄇ」字形的輔助行走器,讓他雙手扶在把手上,雙腳慢慢使力行走,照護員盡量不扶他,讓他鍛鍊肌力,練習了幾週後,葉進泰居然能用柺杖走路,顯示他逐漸康復。
楊慰芬說,錸工場內擺設了很多桌子、椅子、櫃子,但幾乎不設置扶手;原因是人一旦依賴扶手,就會變成手和上肢依存式的行走,人類本來就是以雙腳走路,並非依靠雙手和上半身,這樣的設計讓老人盡量用雙腳走路、保持身體平衡,回家也習慣,因為家裡不見得有扶手。
葉進泰能再行走之後,對於錸工場的其他活動也愈來愈有興趣,可自行完成血壓測量、趣味問答,還擔任錸工場參訪團接待的高難度任務,這些都可以得到虛擬貨幣;葉進泰的胸前掛了一個小袋子,裡面有不少虛擬貨幣,他常常把錢拿出來買咖啡,請現場的老人們一起喝。楊慰芬說,不要小看讓老人掏錢的動作,這不僅是手指運動,還可讓他動腦維持計算力。
楊慰芬認為,公公在短短一個月,迅速從坐輪椅到可以自己走路,一方面是錸工場的減法照護發揮功效,另一方面則是公公本身的毅力與堅持。她指著錸工場一間流瀉出懷舊音樂的小房間說,這間房裡所放的黑膠唱片,正是葉進泰年輕時生產的,當時他成立了「第一唱片」生產黑膠唱片;之後看到日本開始用CD,他也創辦了錸德科技,生產出台灣第一片CD。
錸工場也運用了創新科技,包括挑選課程的牌子上都有QR Code(快速響應矩陣碼),照護員可掃條碼輸入錸德集團開發的照護App,幫老人們記錄每天所做的事情、身體機能檢測數據,讓家人遠端監控;而錸德轉投資的子公司,研發一款臭氧殺菌、可產生奈米泡泡的浴缸,讓日照中心提供沐浴服務。
錸工場月托金額約1萬6000元,而桃園市政府針對符合資格的市民最高補貼1萬1200元,希望這項福利能嘉惠有失能重度者的弱勢家庭。
落實在地終老,設立門檻高,日照中心嚴重不足
楊慰芬觀察到,台灣的老人日照中心大約只有100家左右,台北市也才十多家,數量明顯不足;她覺得,日照中心最符合老人在地老化的需求,不但設點屬於社區型,方便家人接送,提供的服務又能讓老人健康,這是她期望日照中心扮演的角色。
另一個在高雄最早經營老人日照中心「翠華園」的福樂多總經理蔡錦墩則表示,日照中心就像巷口的便利商店,提供社區長者便利生活的服務,真正落實「在地老化」、「健康終老」的理念。專業服務全靠護理人員、社工和照顧服務人員,最終目標是結合社會資源與專業服務,讓老年人安心生活於熟悉的社區中,享有人性化的照顧,並減輕家庭照顧者身心負擔,提高長者獨立自主的生活品質。
不過,台灣法規對於日照中心的要求相當嚴格,原本在雲林活動中心改建的雲林小太陽,頗受當地老人喜愛,曾被迫關門,只好另覓其他場所。長期關心此一議題的屏東縣社福處長吳麗雪認為,台灣的日照中心硬體規格相當高,必須通過建築與消防法規;同時人事成本也高,須有社福人員又要有護理人員;加上交通接送成本也不低,若無法克服障礙,日照中心的普及化將困難重重。